2014年1月19日星期日

雷鼎鳴 - 出身影響命運?

【晴報專訊】我一向不認同收入均等符合公平 原則。在自由市場中,一個人的收入應與他對所服務機構或企業所作的貢獻相符,而貢獻的大小,很大程度反映了他的智愚勤懶、責任感、好學精神等等。把所有人 的收入劃一起來,「做又三十六,不做又三十六」,等於在學校考試後,不論成績表現,全部給予同一份數,好的學生不怨憤才怪!

不過,上述所說有一盲點,會否不同家庭背景的下一代,起跑綫大不相同,致使有些人就算努力,也因條件不足而競爭不過別人,整天在慨嘆機會不平等。一 個社會若要和諧,的確要盡可能做到機會平等,社會流動性暢通,上了去的不能跌下來,在下面的可能衝上去,但起跑綫究竟有多大的影響力?起跑綫又應根據甚麼 去劃分?

這些問題並非香港獨有,世界各國的經濟學家都十分關心。近年經濟學界出現一個新的概念。叫「了不起的蓋茨比曲綫」(The Great Gatsby Curve),便是為這些問題而設。

收入與社會流動性的關係
顧名思義,「了不起的蓋茨比」出自美國著名小說與電影Scott Fitzgerald的《大亨小傳》(The Great Gatsby),創出這曲綫名稱的加拿大經濟學家Miles Corak,本意可能是想以蓋茨比從神秘出身的走私販變為紐約長島大亨的經歷象徵社會流動性,Corak本來名不經傳,但前白宮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克魯格 (Alan Krueger)用了這個概念,他的名字便較多人知道。

這是一條怎樣的曲綫?Corak用了十多個國家(另一篇文章中,也有用了二十多個國家)的數據,發現社會流動性與該國的收入不公成反比。他量度社會 流動性的方法如下:平均而言,父親的收入每上升1%,會對兒子將來的收入推高多少個百分點?若兒子收入很受父親的收入影響,這個社會的流動性便較低,即所 謂的「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反之,若兒子收入與父親收入無關,則流動性很高。至於收入不公程度,他用的是「堅尼系數」。

成功與否在乎意志和毅力
從Corak的結果看來,在OECD(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為主的國家,收入愈不均的國家,似乎愈會禍延下一代,窮爸爸養出窮兒子,富爸爸育出富二 代的機會都頗顯著,跨代貧窮或跨代富裕在這些國家中並不罕見,因此也有人質疑所謂的「美國夢想」(The American Dream),即通過努力,誰都有機會冒升,只是一篇謊言。

有不少同行已指出構建這條曲綫時,內中已包含不少統計學上的錯誤,而且曲綫只得十多個觀察點,數據太少,不足為憑。我則相信上一代對下一代的收入是 有影響的,但這不是壞事。父輩環境較好,自然有更多的資源供應子女的教育經費,其實,為了確保下一代能夠升學成才,不少父母便有了重要的努力工作的動力, 這對社會只有好處,我們不用因為某些人有好家庭而去眼紅他們。不過,「千金難買少年窮」,父母提供的條件有其局限,最後能否上路衝刺成功,關鍵仍是人的意 志與毅力。家庭條件不如別人者,不用徒自傷悲,只需環顧香港社會中各種所謂成功人士,便知出身自顯赫家勢的極少。

不過,「了不起的蓋茨比曲綫」似乎忽略了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在一個經濟增長迅速的國家,兒子的收入往往是父輩的多倍,這容易錯誤被理解為父親收入對 兒子收入有重大影響,亦即社會缺乏流動性。我把中國、智利、新加坡等幾個高增長收入高度不均的國家加入Corak的數據後,並把經濟增長的速度也考慮在 內,立時發現「曲綫」原本的關係頗有減弱。
別的國家是否有跨代富裕或跨大貧窮我們管不了,但從中國與香港過去的發展經驗中,我們卻可得知,經濟增長快才可能造就更多往上流動的機會,使更多的人能脫貧。政府要做的,仍是創造經濟增長的環境,並對所有學童提伿。

良好的基本教育的機會,使他們有本事憑個人意志去闖天下。

2014年1月17日星期五

BB豬

於1999年,中六,同窗準備高考,我唱K唱到天昏地暗。困在K房兩三個小時,也唱不完1999年的好歌。1999年的「叱咤樂壇流行榜頒獎禮」,好睇到 冇朋友,因為得獎名單是個競猜遊戲。男歌手的金、銀、銅獎,未到最後,不知花落誰家。結果是,謝霆鋒銅獎、許志安金獎,陳奕迅只得銀獎。陳奕迅上台領獎的 情況,可以在Youtube回顧,興奮和不忿在他的臉上糾纏不清。那時候的陳奕迅,有火。

然後,由2001年開始,叱咤的賽果開始唔使估,因為陳奕迅的王朝正式降臨。14年來,「金獎」、「至尊曲」、「我最喜愛」、「最受歡迎」,陳奕迅呼風喚 雨,要甚麼獎有甚麼獎。可是,任何朝代都總會沒落,今年的陳奕迅聽到的噓聲可能多過歡呼聲。這個音樂會的表現失準,那個頒獎禮的演出求其,人人都在分析箇 中原因。專業音樂人說他唱累了,感性的樂迷歸咎於對手太弱。

廁所巧遇陳奕迅 與常人無異
確實的時間已忘記,應該是兩年內的事,地點倒記得清清楚楚,是廁所,excuse me,I mean洗手間。準確一點,是深灣遊艇會那coffee shop內的洗手間。那個洗手間不算大,只有一個廁格和兩個尿兜。走入洗手間,因為喝了幾杯白酒,以為自己正在發夢,我見到陳奕迅交水費。陳奕迅是電視箱 內的人,是雜誌上的人,從來不是「真人」,所以一時三刻,尤其喝了幾杯,大腦很難register到「陳奕迅交緊水費」這個事實。我認,稍為大驚小怪了, 竟然情不自禁地叫一聲:「Oh my god Eason?」他一邊交水費,一邊回頭望我說:「Yes baby。」眼神姣姣哋,好鬼馬。簡單一句yes baby,可以叫得如此銷魂,我確定這是靠把聲搵飯食的陳奕迅。

Eason交完水費,打個尿震,拉褲鏈。見他這樣平易近人,我伸出右手說:「Nice seeing you in a washroom。」想同呢位巨星來個肌膚之親,握握手。佢笑笑口回答:「You sure you don't mind?」言下之意,係佢未洗手。我大笑幾聲,Eason也一同笑起來,最後大家沒有握到那個手。「Love your music」是我跟他說的最後一句話,「thank you」再加一個微笑是他的禮貌回應。片段完結,一個訊息:陳奕迅是正常人,會交水費的,會打尿震的。

既然陳奕迅是正常人,有必要把他說得那樣複雜嗎?39歲,可以住層月租20萬嘅豪宅;39歲,可以揸㗎400萬嘅Aston Martin;39歲,可以用2.3億買間壽臣山洋房,實用面積3,238呎,平均呎價7.1萬。39歲,做到所有你93歲都做唔到嘅事,你還奢求陳奕迅 會認認真真唱一首歌嗎?


陳奕迅賺夠上岸,羨煞旁人,不過我一啲都唔稀罕做陳奕迅。葉朗程不會羨慕任何人,因為我覺得做自己是最爽的事,但如果硬要我在地球上揀個人,同佢對調身 份,我會毫不猶豫地選擇張繼聰。說白一點,如果A餐是5億身家加個徐濠縈,B餐是50萬身家(or less)加個謝安琪,我揀B餐。先旨聲明,我覺得徐濠縈完全冇問題,只是謝安琪係好到令人折壽幾年都想有佢做老婆呢個地步。是樣貌嗎?是身材嗎?是談吐 嗎?是性格嗎?不,是「BB豬」。

謝安琪扮演公主 甜到殺死人

四年前,謝安琪在林海峰的「是但噏我願意」棟篤笑中客串演出,扮演「證婚人」安琪公主。她在這場「婚禮」上,稱呼一對新人做「BB豬」。對「BB豬」、 「豬BB」、「老公豬」之類的稱呼,一向是十萬個反感,但穿着那套性感又高貴的晚裝,配上一個情深和真摰的眼神,再加上一把溫暖而甜美的聲線,謝安琪說完 那句「BB豬」,我死咗。換轉是徐濠縈說「BB豬」,我應該都會死,不過係另一種死法。Again,徐濠縈沒有問題,可能只是我對謝安琪那種有輕輕咁多 baby fat的「包包面」情有獨鍾。

2014年的今天,陳奕迅的臉上,再沒有甚麼興奮和不忿,因為甚麼都賺到了,但那個招牌式瘋狂笑容背後,總透着一絲鬱結。OK,可能真是唱累了,也可能是無敵的寂寞,但我覺得陳奕迅真正缺少的,不是一個對手,而是一個為他解開鬱結的人。

幾年前,又是一個叱咤樂壇的頒獎禮,張繼聰得了一個創作人大獎。上台致辭,張繼聰說了一番這樣的話:「我想多謝我太太,同埋我個仔。」單是這句,台下的謝 安琪已忍不住眼淚。「喺過去一年,我聽過好多祝賀嘅說話,亦都聽過好多好難堪嘅說話。我記得有一晚,我睇住我太太瞓覺,嗰晚係一個好大壓力嘅晚上。我同我 自己講,我一定會好好照顧我太太、照顧我個仔。」謝安琪哭得更厲害,與其他歌手一同拍掌。張繼聰未講完:「無論時光倒流幾多次,我都會娶你做我老婆。」

曾經在 facebook看過一段這樣的話:男人追求的,是一個懂得「十倍奉還」的女人。你給她一粒精子,她會給你一個孩子;你給她一間屋,她會給你一個家;你給 她買餸,她會給你煮一頓飯;你給她一個微笑,她連個心都會交出來。謝安琪應該是這種女人。但有啲女人,你畀10蚊佢,佢會剩番一毫畀你都偷笑。

好多男人,都同張繼聰一樣,經常好大壓力,但係冇所謂,因為佢哋身邊有個好老婆。但有啲男人好慘,本來可以冇乜壓力,但最衰就係就係娶咗個老婆。

2014年1月4日星期六

雷鼎鳴 - 日本困局 明日香港?

【晴報專訊】周一我在本欄中提到安倍晉三到靖國神社參拜戰犯的亡靈,不能不使我們增加對日本的戒心。香港是國際金融中 心,也是世上最重要的貿易中心之一,對於這個世界第三大經濟體的未來動向,我們若不緊盯着,有可能會吃上大虧。但研判日本時,我們也不用把注意力只放在軍 事外交之上,日本的經濟社會環境,與香港實有很多相同之處,它的經驗,值得我們參考,從而可使我們避過日本目前所處的困境。

日本與香港當然 不是完全相同。就人口而言,日本是香港的18倍,是世界上的人口大國之一。在文化上,日本人也許自唐朝起便受過中華文化的薰陶,禮儀周周,這與一些港人的 無禮頗有不同。我所認識的日本朋友,大都做事認真,這也是港人有所不及的。不過,正如人類學家本尼迪(Ruth Benedict)在她的《菊與刀》一書中所顯示的,日本人對「見高便拜,見低便踩」認為理所當然,符合其森嚴的等級觀念,這卻與不少港人的平等觀念大相 逕庭。日本人的組織性強,習慣在同一公司中從一而終,近年這種就業模式雖未至分崩離析,但影響力已不及從前,離職後的日本人在創業方面的能力卻似遠不及中 國內地的民企或香港白手興家的創業者,此點港人倒是不用妄自菲薄。

同需國際貿易支持經濟

港日有不同之處當然不足為奇,但它們近似的地方其實很多,此點可能更值得我們的注意。
首 先是自然環境,日本地少山多,耕地不足,人口密度高,天然資源缺乏,這些因素決定了它要倚靠國際貿易作為其生命綫。香港自然條件的約束,與日本並無重大分 別,所以一樣是靠國際貿易支持經濟。事實上,貿易與物流是香港經濟最大的板塊,佔GDP27%,遠高於金融服務業。我們可肯定地說,香港若不能充當中國與 世界經濟之間的轉口站,甚至與中國經濟斷絕關係,那香港是絕對活不下去的。但對貿易的重要性的認知方面,港人可能比不上日本人。他們知道若不能在日本以外 得到資源,日本便完蛋。其侵略性格雖應該被譴責,但當中卻清楚反映到日本人明白他們不可能孤立於世界而生存。港人中當然有人明白貿易的好處,但顯然也有些 人尚在幻想無論與內地關係搞得怎糟,香港經濟尚能運轉下去,無損無傷。

人口老化 政府開支有增無減

日本最應引起港人警惕的還 是它與香港頗為相似的人口老化問題。港日的生育率都是處於全球最低的水平,但壽命之長卻是叮噹馬頭。不過,日本進入老化期比香港更早。日本人現在年齡中位 數是45.8歲,香港大約2019年才達到這個水準。日本65歲或以上人口佔總人口24.8%,香港則只是14%。香港要到2026年左右才會追至 24%,到時與今天的日本相若。
我們同時也應注意到,在92年,日本政府的欠債佔當時GDP的66.5%,到今年則升至近230%,短短 21年內新增債務超過GDP160%。這等升幅,第一原因是其經濟政策失誤,第二個原因是人口老化,經濟力量削弱。反觀香港,政府開支近年與日本一樣,快 速增長,遠遠跑贏GDP與收入的增幅,人口老化的步伐,也會像日本過去20年一樣不斷加快。現在香港有財政儲備七千億,基金結餘六千億,合共等於GDP的 六成左右。若未來20年香港重複走過日本人口老化的路,那麼不但GDP60%的儲備會不翼而飛,而且還可能欠上等於GDP100%的債。如此推算,30年 後欠債比例還可能高達GDP180%(每10年用掉等於GDP80%的儲備或增加同量的欠債)。假設名義GDP平均每年增長稍多於4%,到了2042年, 名義GDP便會在七千億左右,欠債總量便會高達12.6萬億!這是稍為悲觀的估計,但在20多年前又有誰估到日本經濟會一衰至此?日本是香港的前車之鑑, 在面對着與日本相同的老化問題時,香港不未雨綢繆,怎敢說不會墮入困局?

(本欄逢周一、三、五刊登)
撰文︰雷鼎鳴